永久冻结!多个在菲华商仓库遭查封,Shopee升级打假处罚
近日,菲律宾海关与执法部门联合发起大规模打假行动,马尼拉、宿务等地多个华商仓库遭突击检查,价值数亿比索的仿冒商品被查封,涉事企业被列入“永久冻结”黑名单。与此同时,东南亚电商巨头Shopee宣布升级平台打假机制,对售假商户实施账户资金冻结、店铺永久关闭等严厉处罚。这场从线下到线上的立体化打假风暴,折射出东南亚市场知识产权保护的新趋势,也为跨境贸易合规性敲响警钟。
一、菲律宾海关“雷霆行动”直击仿冒产业链
根据菲律宾海关总署披露的执法记录,此次行动重点针对服装、电子产品、奢侈品配件等高频仿冒品类。在马尼拉帕赛市某华人仓储中心,执法人员查获超过2万件印有知名运动品牌商标的仿制鞋服,涉案仓库经营者因无法提供品牌授权文件,被当场查封货物并启动刑事调查。值得注意的是,部分被查商品外包装印有“Made in China”标识,但经品牌方鉴定均为假冒产品。菲海关官员强调:“这些商品通过灰色渠道入境,逃避正规通关程序,严重破坏市场秩序。”
涉事华商面临的不仅是货物损失。根据菲律宾《知识产权法典》,故意销售仿冒品可判处6年以上监禁及相当于商品价值200%的罚款。更严峻的是,涉事企业将被纳入海关“红色警戒名单”,未来所有进出口货物将接受100%开箱查验,实质上切断了跨境贸易通道。一位不愿具名的福建籍商人表示:“现在连正规货物也因关联企业被列入黑名单而滞留港口,损失难以估算。”
二、Shopee算法升级:从下架到永久封杀的质变
同步展开的电商平台整治同样力度空前。Shopee最新发布的《知识产权保护白皮书》显示,平台2025年第二季度通过AI图像识别系统拦截仿冒商品链接超400万条,较去年同期增长170%。此次升级的核心在于处罚机制:首次发现售假将冻结账户资金14天并强制参加合规培训;二次违规直接永久关闭店铺,且同一营业执照注册的所有关联账户均被列入黑名单。
“过去卖家被投诉后往往换个马甲重新开店,现在系统会通过设备指纹、网络环境等多维度识别关联账户。”Shopee菲律宾站合规总监透露。这一技术突破直接击中“打游击”式售假的痛点。数据显示,政策实施首周就有327家店铺被永久封禁,其中涉及中国卖家的占比达68%。部分被处罚卖家在社交平台申诉称“商品是从1688采购,不知属于仿冒”,但平台回应强调“供应链溯源是卖家基本责任”。
三、仿冒经济退潮背后的东南亚市场转型
这场打假风暴的深层动因,是东南亚消费市场的结构性升级。据谷歌-淡马锡-贝恩联合研究报告,2025年东南亚中产阶级规模将突破2亿人,其对正品消费的需求增速高达34%。以菲律宾为例,耐克官方旗舰店去年在Lazada的销售额增长400%,而同期低价仿冒运动鞋市场份额下降15个百分点。品牌化、品质化正成为区域消费新常态。
与此同时,各国政策导向日趋清晰。菲律宾于2024年修订《电子商务法》,要求平台对售假承担连带责任;越南海关启用区块链溯源系统,中国生产的正品手机、家电通过二维码可实现全流程验证。分析人士指出:“RCEP框架下的知识产权保护协作机制正在发挥作用,过去‘睁只眼闭只眼’的执法模式已成历史。”
四、跨境商家的合规生存指南
面对严苛的新环境,专业律师建议采取三重防护措施:
1. 授权链数字化:通过Brand Registry等系统完成品牌备案,保留电子版授权书随时备查;
2. 供应链审计:对合作工厂进行知识产权尽调,要求提供品牌方代工协议等证明文件;
3. 海关预申报:利用菲律宾的“Advanced Ruling”制度,提前报备商品知识产权状况以加速清关。
一深圳跨境电商协会的调研显示,2025年上半年主动申请商标注册的出海企业数量同比激增3倍,正品化转型已成行业共识。正如一位转型成功的箱包卖家所言:“消费者愿意为正品多付30%溢价,合规带来的品牌溢价反而提升了利润率。”这场打假风暴或许正是东南亚市场从野蛮生长走向规范发展的分水岭。